連署信與表單

總統賴清德先生、行政院長卓榮泰先生:

我們謹以最急切的心情,寫下這封公開信。隨著大罷免的結果揭曉,台灣教育將面臨公元 2000 年《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實施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你們的選擇與作為,必將牽動台灣教育制度的根基,決定下一代能否持續享有公平、普及與優質教育。

因此,我們誠懇地呼籲總統與行政院長:請秉忠治國,守義施政

(點選查看更多)
.

守住教育經費保障制度 — 為孩子與國家未來留下最後一道防線

  • 「秉忠」:以國家法律與社會正義為依歸,不讓人民的權益犧牲於政黨攻防。
  • 「守義」:即使面臨困難與壓力,也堅守制度底線,成全長遠大局,不為一時之便動搖原則。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如何動搖公共教育經費制度

依據 2000 年《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 4 條規定,中央與地方政府每年教育經費總額,不得低於前三年歲入總額平均的 23%。2022 至 2024 年歲入總額平均約 3.911 兆元,其 23% 為約 8995 億元(適用於 2026 年),上圖簡化為 9000 億。

2025 年法定教育經費由中央負擔 46.79%、地方負擔 53.21%。但籌編 2026 年經費時,行政院保有兩手方案:

  1. 甲案:若國會生態改變,《財政收支劃分法》(以下簡稱《財劃法》)可以再修,行政院將視修法結果再提中央對 2026 年教育經費分攤比例的主張。
  2. 乙案:若國會生態不變,則依今年 3 月 21 日總統公布的《財劃法》修正(以下簡稱《新財劃法》),中央財源將減少 3753 億元,地方則增加 3753 億元。

行政院將主張這 3753 億元的 23%,約 863 億教育經費改由地方編列,中央可以仁慈一點, 863 億算 800 億就好。教育經費編列調整情形如下圖:

中央教育經費可以真減 800 億,但地方教育經費卻不可能真加 800 億

我們認為地方政府實際上並不具備一下子就增加 800 億教育業務的能力,主要原因如下:

  • 執行人員不足:多數縣市面臨教育人力短缺與工作負荷超載,即使增加經費,也缺乏足夠人力與能量來執行新業務。
  • 時間不夠:不少業務轉移也必須調整法令,短期內難以完成。強行轉移恐導致教育現場混亂。
  • 縣市之間條件落差過大:同樣的業務,甲縣市或許具備承接能力,乙縣市卻可能因人力、經費、地理等因素難以執行,導致全台教育資源落差擴大。學前教育公共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新財劃法》本身的設計缺陷:《新財劃法》是依各縣市人口與工商稅額分配縣市間的財源,富縣多分,窮縣少分。與目前中央對縣市的一般教育補助採窮縣多分,富縣少分的精神剛好背道而馳。所以部分教育業務下放地方之後,縣市之間下放教育業務的規模與下放財源的規模,不但不會相稱,而且經常是逆反的。極易擴大「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現象,離各地方人民受教機會均等的理想越來越遠。
  • 缺乏動機::各地的首長與教育文官面臨人員、時間不夠;承接業務有困難;所分配款項與業務規模逆反等如山的困難,怎麼還會有動機去加編 800 億教育經費,以補足中央政府減編的 800 億教育經費?

因此即便行政院強行攤派,地方也可能以「虛編」方式應對,限制學校動支,使教育經費保障變為帳面遊戲;整件事變成中央聯合地方共同去「騙」全體國人的一個「局」。此後教育官員,基層校長、教師將對制度失去信任感,政策推動與改革動能將消磨殆盡。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1997 年,時任行政院長連戰與主計長韋端,趁修憲凍省之際凍結《憲法》第 164 條條對教育、科學、文化經費的保障條文。教育界與公民社會,經歷了長達三年的社會運動與制度倡議,於 2000 年建立《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重建教育經費的保障機制,奠定教育財政基礎,使台灣教育在過去 25 年得以穩定發展、與時俱進,具體成果包括:

  • 實施十二年國教
  • 學生人數下降、師資增加
  • 學校基礎設施如水電、網路與資訊設備不斷充實,冷氣普及
  • 疫情下仍能維持教學
  • 私立大專與高中的學生獲得穩定的學費補助
  • 學前教育政策向公共化靠攏,投入大量津貼,幫助家庭育兒,婦女勞參,社經不利者脫貧
  • 實施 108 課綱與推動自主學習制度轉向

難住教育進步的阻力仍然很多,但都不是因為政府沒投錢。

如今,我們再次站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政黨在《財劃法》黨爭,又順手幹掉了「教育經費保障」。如同 1997 年的凍結憲法 164 條事件,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教育再度面臨危機,若教育界選擇沉默,台灣將走向資源流失、改革倒退與不平等擴大的滑坡。

解開危機的兩條出路

第一條出路:賴總統與卓院長公開指示 2026 年與其後教育經費編列與《新財劃法》脫鉤,中央與地方教育經費編列大體仍循 2025 年的金額,僅微幅調整;沒有中央政府減列 800 億教育預算這件事。這樣子做的結果是:教育經費在中央政府收入的佔比,會比現在再提高 2.5% 。而地方政府的教育經費編列仍須較 2025 年成長,只是不必再暴增 800 億的額外教育經費編列。

此後,如果合於:能補足地方的執行能力與執行人員、有合理的時間修改行政命令轉移教育業務、不傷害各地人民的受教機會均等三項條件,我們支持部分教育業務,由中央政府轉移到地方政府來執行。

第二條出路:比照 1997 年,教育界進行三年全方位的集結與社運抗爭,訴求再修《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釘死中央與地方最低教育支出義務。這條路並不好走,社會成本也高,但是如果有需要,我們只能再走一遍!台灣不可能退回到讓教育去和經濟、交通、國防、外交…每年去競逐預算的局面。下一代受教育的錢,是爭不過眼前利益的。

關鍵時刻,請守住對下一代的承諾

大罷免是否改變國會生態,未來一至三個月將見分曉。如果國會生態改變,《財劃法》可以先修回原狀,畢竟要將數千億的業務由中央轉移到地方政府執行,至少須要數年時間的討論。

如果大罷免沒有改變國會生態,我們籲請賴總統及卓院長公開指示:2026 年中央與各縣市教育經費編列大體仍循 2025 年的金額,只酙酌政府整體收入成長,各自微幅成長;停止因應財劃法無法翻案的「乙案」規畫,中央政府不減列 800 億教育預算。雖然這樣子做教育經費對中央政府收入的佔比,會比 2025 年提高約 2.5% 。但以大局論,值得!這並不是執政黨對在野黨的讓步,也不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吃虧,而是總統與行政院長「秉忠治國、守義施政」的展現,是政治家在關鍵時刻,願意主動維持教育經費保障,不僅是對憲政制度正當性的堅守,更是對社會公平與世代正義的積極回應。台灣教育也會因此維持住資源的穩定與普及,翻轉貧富代間循環、縮減城鄉學習落差、確保經濟不利兒童不被體制遺忘。此義舉必會載入史冊,並受到萬千教育界人士感謝

當然我們的敦請,只限於教育預算編列,其原則並未擴及政府其他施政領域。我國也只有教育一個政事別訂有法定經費保障。其他領域的政府施政,各有其不同的權變原理,無法一概而論。

從更高的維度看:如果大罷免沒讓國會生態改變,也代表這一回合政黨間攻防勝負已分,朝野之間再彼此硬幹下去必定民不聊生,國家覆亡。遠不如聽從我們的籲請,給台灣政壇留一絲回復正常治理的空間,也免除違反教育經費法定保障的危機。

.
查看簽署人名單(點擊展開)

    籲請人:

  • 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 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連線
  • 秘蜜基地繪本屋
  • 牧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
  • 青醒人共生文化智庫
  • 國際實驗高教知行聯盟
  • 台灣全人與民主教育協會
  • Only 實驗教育:陪伴拒學生轉自學到自立
  • 1221未來教育發展協會
  • 身生實驗教育機構
  • 魚水教育催化劑
  • 社團法人臺灣厭學者引路協會
  • 社團法人孩籽實驗教育協會
  • 社團法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 展翔非學校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
  • 臺灣教育與差異政治研究會
  • 台南社區大學
  • 社團法人雲林縣社會教育發展促進會
  • 社團法人高雄市自學家庭支持協會
  • 馨愛成長協會
  • 基隆市社造福利服務協會
  •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 高雄市北高雄社區大學
  • 臺北市大同社區大學
  • 社團法人彰化縣就業能力教育協會
  • 台中市父母成長協會
  • 新北市新莊社區大學
  • 臺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
  • 新北市三重社區大學
  • 謝國清
  • 任懷鳴
  • 丁志仁
  • 沈潔伃
  • 林芸伍
  • 蔡杏芬
  • 吳錦秀
  • 蕭典義
  • 李頎
  • 盧瑞興
  • 楊雅茜
  • 張仁彰
  • 顏振寧
  • 陳建州
  • 林怡廷
  • 曹珍甄
  • 陳志驅
  • 張少慈
  • 王宜安
  • 楊麟鈞
  • 鄭婷如
  • 王欣
  • 李玨冠
  • 蕭澤倫
  • 游騰芳
  • 彭英蘭
  • 孫季康
  • 柯君翰
  • 江雪蓮
  • 楊雅安
  • 陳宇恩
  • 黃翔薇
  • 林元駿
  • 游文綺
  • 侯智輝
  • 陳彥翰
  • 韋姸如
  • 游欣慈
  • 李雅琳
  • 林東翰
  • 黃劭筠
  • 吳碧霜
  • 鄭婷文
  • 張瓊鎂
  • 胡懿欣
  • 林秀花
  • 吳凱紜
  • 謝富雀
  • 林家欣
  • 王藝樺
  • 楊雯捷
  • 李明慧
  • 黃妮娜
  • 李沁宜
  • 馮曉岱
  • 潘素芬
  • 阮詩賢
  • 李牧瞳
  • 林淑美
  • 方元
  • 張繼泓
  • 陳品臻
  • 文馨瑩
  • 周玉靜
  • 鄭添元
  • 柯明岑
  • 黃美瑄
  • 吳依含
  • 莊紫琳
  • 王慧玲
  • 留麗珍
  • 邱思萍
  • 李添盛
  • 白承修
  • 湯孟寰
  • 范智鈞
  • 汪履維
  • 游士賢
  • 許元駿
  • 吳妶逸
  • 鄭碩
  • 林意雪
  • 楊逸帆
  • 周鄭州
  • 蔡宗霖
  • 趙奕瑋
  • 黃郁容
  • 陳心恬
  • 王嘉琪
  • 劉士弘
  • 姜怡伶
  • 陳春如
  • 簡震洋
  • 鄒永萍
  • 楊采涵
  • 羅鈞文
  • 廖俊傑
  • 施采邑
  • 簡彰呈
  • 李鎮仰
  • 黃靜媚
  • 林欣宜
  • 王品筑
  • 馬家慧
  • 梁維雯
  • 陳柏翔
  • 陳秀玲
  • 周樂生
  • 魯維倫
  • 李英滋
  • 黃友勇
  • 楊彩鳳
  • 吳東燦
  • 李立紘
  • 楊之嫤
  • 曾琬珊
  • 沈俊光
  • 鄭嘉璇
  • 謝宛雯
  • 侯孟偉
  • 張書華
  • 陳振淦
  • 朱純良
  • 林應傑
  • 余霖
  • 陳姿彤
  • 戎培芬
  • 許武龍
  • 孟秋賢
  • 傅心怡
  • 巫春樹
  • 李明燕
  • 林香君
  • 徐家愉
  • 張瀞方
  • 李佳靜
  • 劉麗玲
  • 丘延亮
  • 王麗淑
  • 陳采葳
  • 劉建成
  • 陳貴成
  • 何錦軒
  • 張益閎
  • 溫正義
  • 吳佳佳
  • 李俊杰
  • 陳湘君
  • 曾美慧
  • 劉易奇
  • 黃珮珮
  • 蔡尚旻
  • 林儀甄
  • 陳韋方
  • 李國章
  • 陳碧倩
  • 劉佩君
  • 陳宛毓
  • Khu Chùnsiâng
  • 劉偉定
  • 葉育峯
  • 許采葳
  • 范春桃
  • 彭清翎
  • 游秀娟
  • 蔡碧金
  • 陳國全
  • 游毓瓊
  • 林金吉
  • 陳翊婷
  • 許淑貞
  • 陳瓊如
  • 陳宥穎
  • 莊順裕
  • 楊子欣
  • 丁禾
  • 洪易詮
  • 徐凡甘
  • 吳律德
  • 鍾好娥
  • 王泱澄
  • 陳文濤
  • 黃惠娟
  • 鄭欣宜
  • 李穎
  • 陳嫺霓
  • 黃薏庭
  • 王素敏
  • 陳語喬
  • 高菁宜
  • 張弘孟
  • 張蕊
  • 紀瑞棋
  • 廖錫堅
  • 楊鎮宇
  • 黃麗芳
  • 劉雅琪
  • 林介佳
  • 吳國維
  • 黃詠靖
  • 許瑜晴
  • 李世英
  • 林雅玲
  • 周亮君
  • 柯雲晴
  • 王榮玫
  • 盧桂鶯
  • 賴惠鳳
  • 何恩柔
  • 吳秀雲
  • 叢宥慈
  • 謝式斌
  • 林淑珠
  • 劉孟佳
  • 方俐蓉
  • 陳寶香
  • 王慶祥
  • 胡芯華
  • 林翰廷
  • 度昀奇
  • 鄭安如
  • 賴宗利
  • 吳秋瑾
  • 陳亦儒
  • 倪顯光
  • 陳姿宇
  • 賴聖烽
  • 邱柏瑋
  • 梁琇惠
  • 汪逸萍
  • 林嘉怡
  • 許婉鈴
  • 賈蘭芬
  • 羅文晴
  • 李橙安
  • 劉品希
  • 高千涵
  • 謝明憲
  • 林珮玲
  • 溫淑玲
  • 劉懿芳
  • 蔡毓純
  • 馮祺雅
  • 林淑玲
  • 周聖心
  • 郭水泉
  • 蔡筑因
  • 白憶蘭
  • 卓淑惠
  • 張尹譯
  • 羅怡婷
  • 楊筑琪
  • 顏玥澄
  • 楊浥瑜
  • 李孟黛
  • 劉孟硯
  • 楊松諺
  • 汪亭欣
  • 鄭雅珊
  • Yu Tsai
  • 陳虹伶
  • 李莉貞
  • 林怡瓊
  • 江伶怡
  • 余佩欣
  • 許月燕
  • 曹敏國
  • 蘇冠彰
  • 俞聖律
  • 江鳳英
  • 姜麗雯
  • 王珍誼
  • 黃秋燕
  • 黃名
  • 杜娟菁
  • 張皓亭
  • 李昱呈
  • 林鈞己
  • 楊子豪 楊子豪
  • 闕霙惠
  • 邱碧薇
  • 莊錦津
  • 劉凱妮
  • 陳旺德
  • 夏翊媗
  • 林秀蕙
  • 薛智謙
  • 邱伊文
  • 陳樂仁
  • 陳月妙
  • 蔡郁蕙
  • 楊珮君
  • 吳佩珊
  • 林辰潔
  • 許靖翊
  • 陳民傑
  • 丁芃
  • 蔡素貞
  • 余佳娟
  • 陳秀如
  • 王妤安
  • 吳季珍
  • 葉名晏
  • 郭怡瑩
  • 林晏丞
  • 謝文偉
  • 林璧真
  • 李承芸
  • 張伯志
  • 蔡雅菁
  • 江育汝
  • 石佳儀
  • 楊廖敏芳
  • 邢小萍
  • 張筱玲
  • 吳宏明
  • 陳彥嵐
  • 楊淑玲
  • 韓玉柑
  • 沈若葳
  • 林慧欣
  • 如珍 蕭
  • 張泰山
  • 沈淑嬿
  • 鄭驊
  • 吳俐瑩
  • 吳淑芳
  • 陳佳艾
  • 邵素員
  • 邵素貞
  • 陳亮惠
  • 林秋儀
  • 林冠伶
  • 姬秀緞
  • 李秋芳
  • 林芯羽
  • 梁育誠
  • 林美岑
  • 黃芊溱
  • 李佳樺
  • Alvin Chang
  • 林裕勳
  • 閉恩濡
  • 林蔓婷
  • 康平皓
  • 趙廷軒
  • 劉思廷
  • 詹麗娟
  • 曾婧紋
  • 吳雅雯
  • 陳彥宏
  • 邱淑媛
  • 林正雄
  • 林義智
  • 張宛婷
  • 黃天衣
  • 楊筱喬
  • 陳麗菁
  • 李麗環
  • 徐敏才
  • 蔡仲明
  • 黃仁祥
  • 何秀玲
  • 陳冠竹
  • 洪苑齡
📌 我要連署

🖊️ 已有395人加入連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