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防線的新希望?每枚十萬美金的巡弋飛彈或成關鍵嚇阻力量

如果六架F-35B第五代戰機的價格(每架約1.1億美元)可以換得6,000枚具備精準打擊能力的AI巡弋飛彈,台海防線會如何被重塑?這正是美國戰略專家理查。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在《Taipei Times》中提出的創新關鍵假設。他認為,台灣若能部署低成本、高機動性的Viper飛彈,將能以相對極小的代價換得有效的縱深火力拒止網,強化對中共的嚇阻,降低戰爭風險。

誰是理查.費學禮?

理查.費學禮(Richard D. Fisher, Jr.)是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 IASC)專責亞洲軍事事務的高級研究員,長期致力於研究中國軍事現代化與亞太地區的軍事平衡,並被廣泛視為該領域的重要權威。

過去二十多年來,他曾擔任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主任、美國國會Chris Cox主席政策委員會的資深分析師,並為美中安全與經濟審查委員會(USCC)提供關於人民解放軍的政策建議。他撰寫過近兩百篇專業報告與評論,著有《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為區域和全球影響力而建設》,文章常見於《華爾街日報》、《簡氏情報評論》、《空軍月刊》等國際軍事與政策刊物。費學禮多次受邀赴美國國會作證,並曾在中國、台灣、印度、俄羅斯等地進行實地研究,累積豐富的第一手觀察經驗。他的分析不僅結合軍事專業與地緣政治視野,也因其穩健的研究與對台灣安全議題的長期關注,而具高度公信力與政策影響力。

他於2025年3月31日在《Taipei Times》發表評論,指出台灣可利用美國的軍事資源獲得決定性的短期軍事力量,透過威懾中共來降低戰爭風險。他說:

"But Mach’s greatest asset is their volume production cost goal, reported to be US$100,000, meaning for the price of six Lockheed‑Martin F‑35B short take‑off 5th generation fighters (about US$110 million each), 6,000 cruise missiles could target the ramps and load bearing cables of scores of PLA invasion barges, hundreds of invasion ferries, and the landing zones for PLA Airborne and Air Assault forces."

To address production delays that affect other US weapons sales, Washington should consider approval for transferring production of critical weapons to Taiwan, to include the aforementioned cruise missiles, and production for 1,000 kilometer range Lockheed‑Martin Precision Strike (PrSM) ballistic missile.“

「Mach 公司最重要的優勢在於其大規模生產的單枚造價目標,據報導為每枚 10 萬美元。也就是說,以六架洛克希德馬丁 F‑35B 短場起飛第五代戰機(每架約 1.1 億美元)的價格,台灣可以部署 6,000 枚巡弋飛彈,用以打擊數十艘解放軍登陸艦的跳板與承載纜繩、數百艘渡海船舶,以及空降與突擊部隊的預定降落區。

為解決目前影響其他美製武器銷售的生產延遲問題,美國政府應考慮授權將關鍵武器的生產轉移至台灣,包括上述巡弋飛彈,以及射程達 1,000 公里的洛克希德馬丁精準打擊(PrSM)彈道飛彈。」

費學禮的主張點出了一項新的可能性:台灣可望以極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快速建立大規模的精準拒止能力,形成對中共登陸企圖的強大威懾。其中他特別提及、建議美台合作量產的巡弋飛彈,正是來自美國國防新創企業 Mach Industries 所開發的「毒蛇(Viper)」垂直起飛巡弋飛彈。這款飛彈的性能、價格、部署潛力與戰略價值,將為台灣拒止戰略帶來新契機。

Mach Industries 的毒蛇(Viper)垂直起飛巡弋飛彈

Mach Industries 成立於 2022 年,由年僅二十多歲、從麻省理工學院輟學的創辦人伊森·桑頓(Ethan Thornton)領軍,致力於開發下一代國防科技,已獲得包括 Sequoia、Bedrock Capital 与 Khosla Ventures 在內的風險資本累計超過 1.8 億美元的投資。該公司專注於利用液態能源(如氫氣)推動武器與感測系統的小型化與量產化,並強調「模組化」、「機動性」與「價格打破性」的創新策略。憑藉其技術潛力,Mach Industries 已獲得美國陸軍實驗室與軍方的正式合約,進入國防供應鏈的前端開發階段,也迅速成為美國國防創新領域備受矚目的新星。

他們目前正在研發一款名為「毒蛇」(Viper)的全新巡弋飛彈系統,這款武器的最大特色在於「垂直起飛、人工智慧導引」和「極低成本」。一般來說,傳統巡弋飛彈(像是美軍的戰斧飛彈)每枚價格可能高達數百萬美元,但 Viper 的設計目標是每枚造價不超過 10 萬美元,大約只要一輛高級轎車的價格,卻能精準攻擊上百公里外的目標。

毒蛇導彈最大的創新之一,是它不需要像飛機那樣滑行助跑,可以直接從地面垂直發射升空,大幅減少部署空間與時間。此外,它還結合人工智慧視覺系統與無線電訊號導航,即使在 GPS 無法使用或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也能找到目標並完成打擊。根據開發團隊的說法,這枚飛彈的射程可以達到約 290 公里,相當於從台北發射能打到高雄。

這樣的飛彈如果能大量生產與部署,將會徹底改變現代戰爭的成本結構與防衛策略。以 6 架戰機的價格,就可以換得 6,000 枚毒蛇飛彈,用於打擊敵方的登陸艦隊、船團與空降區域。在區域安全日益緊張的當下,像這樣既便宜又聰明的武器,可能會成為台灣未來國防的重要關鍵。

根據《National Defense Magazine》與《Breaking Defense》等報導,Mach Industries 已於 2024 年第三季與美國陸軍應用實驗室(Army Applications Laboratory, AAL)簽署合約,開發這款具備垂直起飛能力的低成本精準導引武器。毒蛇飛彈射程可達 290 公里,彈頭重量超過 10 公斤,採用人工智慧視覺與多頻無線電導引技術,能在 GPS 受干擾或通訊中斷的環境中依然完成導引,相較傳統巡弋飛彈動輒數百萬美元的造價,具備顯著的規模部署潛力。

2025 年 1 月,Mach Industries 宣布成功完成毒蛇飛彈的首次垂直起飛與機翼展開測試,正式進入「每週飛行測試」的驗證階段。此外,《Aviation Week》、《Axios》與《Defense Post》等媒體一致指出,毒蛇的作戰概念結合了類似 HIMARS 的射程、巡弋飛行的打擊範圍,以及地獄火(Hellfire)導彈的打擊精度,形成一種可大規模部署、靈活隱蔽且精準殺傷的作戰方案。

整體來看,這些事實性報導印證了美國戰略專家 Richard D. Fisher 在《Taipei Times》所提出的主張:台灣若能與美國合作部署 6,000 枚此類飛彈,不僅能在整個台灣海峽內形成縱深火網,更能以低成本建立有效的遠岸拒止能力。考量毒蛇飛彈的靈活部署方式、抗干擾能力與高性價比,其未來若能實現量產並獲得盟國採用,將可能重塑區域非對稱防衛的戰略格局。

在這段 YouTube 採訪影片中,Mach Industries 創辦人 Ethan Thornton 詳細介紹了 Viper 飛彈的核心技術與產能規劃:

為何「毒蛇」(Viper)巡弋飛彈對台灣特別有利?

台灣海峽的寬度平均約為 180 公里,最窄處約為 130 公里,意即任何射程超過 150 公里的武器系統,都足以從台灣本島打擊中線以西的目標;若射程超過 200 公里,甚至可以直接覆蓋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集結區與後勤節點。也因此,具備遠距離打擊能力的巡弋飛彈對台灣的防衛至關重要。

根據美國國防媒體報導,Viper 飛彈射程可達約 290 公里,彈頭重量超過 10 公斤,具備高精準度與垂直起飛能力,能從平板車、公路邊或隱蔽地點快速發射,無需長距離跑道或大型發射架。這對於地形多山、幅員狹長的台灣來說極具戰術價值,有助於提升部隊的機動性與生存力。此外,Viper 導彈還整合了人工智慧視覺系統與多頻無線電導引技術,即使在 GPS 訊號遭到干擾的環境下,也能自主辨識目標、完成攻擊,對抗中國軍方不斷強化的電子戰能力。

毒蛇導彈的戰術價值不僅在於射程與精度,更在於其「便宜、夠多、打得到」。對於面對大量渡海艦隊與空降突擊部隊威脅的台灣而言,這種「數量夠多的智慧飛彈」不僅能有效提高嚇阻能力,也讓敵方不得不投入更高成本與更複雜的防禦行動來因應。這是一場從「少而貴」轉向「多而準」的戰略思維轉變,而毒蛇飛彈正是這種新世代防衛理念的代表。

Viper 主要性能 與台灣防衛需求的對接
射程 ≈ 290 km — 足以從台灣本島任何公路或隱蔽陣地直接覆蓋整個海峽,甚至深入福建沿岸後勤節點。 290 km > 130–180 km 的海峽寬度 → 可在敵艦、運輸船、登陸場到達前發起「縱深火力拒止」,壓縮解放軍集結與機動空間。
垂直起飛 (VTO) — 不需長跑道或大型發射車,可由貨櫃車、平板車快速彈出。 台灣地形狹長、山谷縱橫,機動發射單位可在山區、公路、隧道口隨時轉移,降低被精準打擊的風險。
人工智慧 + 多頻 RF 導引 — 在 GPS 受干擾環境仍能導引。 解放軍重點發展電子戰;抗干擾飛彈可確保關鍵時刻仍能鎖定登陸艦或灘頭據點。
目標單價 < US$100,000(遠低於傳統巡弋飛彈動輒百萬美元)。 以同樣預算換取「千枚級」存量(Richard D. Fisher 建議台美合作部署 6,000 枚),形成飽和火網與持久耗損能力。

以一換千:毒蛇飛彈如何重塑台灣的防衛網

根據台灣政府公布的資料,2024年度國防總預算為新台幣6,066億元(約193億美元),其中包含常態性主管預算、特別預算與國防基金等項目。2025年度的國防預算則進一步增至新台幣6,470億元(約202億美元)。其中,政府自2022年起編列為期五年的國防特別預算,總額達新台幣2,400億元,用於加速武器系統採購與戰力強化。整體而言,台灣當前年度的國防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約2.5%,已達國際普遍建議的最低國防支出比例標準。

然而,面對中國持續擴張的軍力與登陸作戰準備,單純的國防經費提升仍不足以建立有效的縱深拒止火力。此時,引入美國Mach Industries開發的「毒蛇」(Viper)垂直起飛巡弋飛彈,將成為台灣戰略防衛思考中極具潛力的突破口。

若台灣參考美國戰略學者Richard D. Fisher的建議,採購並部署6,000枚毒蛇飛彈,總成本約為6億美元,僅佔年度國防預算的3%左右。若分3至5年分批實施,每年僅需投入1.2至2億美元,即可打造具飽和規模的遠岸火力拒止網。這樣的成本換算下來,相當於僅需犧牲一架潛艦或6架F-16V戰機的預算,就能獲得數千枚高機動、抗干擾且具備精準打擊能力的彈道武器。

毒蛇導彈的加入,不僅在戰術層面補足現有反艦火力數量有限、發射點固定的限制,也可望在政治與產能層面為台灣帶來突破。若美方願意授權台灣建立鏡像產線(如Mach Industries所設計的Forge工廠模式),台灣將可實現戰時就地補充與國內備戰產能,增強整體國防韌性。從防衛成本效益、作戰機動性到戰略嚇阻力,毒蛇飛彈不僅是一項新型武器,更是一種重塑台灣國防布局的關鍵契機。

資料來源